為心鬆綁
心,決定了我們所有的體驗,因此非常有必要了解它的運作方式。雖然心不是實有之物,但當我們有負面思維時,它卻會將自己束縛捆綁起來,正如蠶會作繭自縛一般。一旦我們的心把自己纏縛住時,所有的煩惱和痛苦也就隨之而來了。
打個比方,我們應該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:在結束忙碌的工作之後,回到家一頭倒在沙發上,那種感覺非常輕鬆自在。大家想一想,這種感受是怎麼產生的?那是因為我們把所有的工作都拋之腦後,心因而處於一種“無為”的狀態。此時的我們放下一切,不再刻意忙碌於什麼。這樣的狀態使我們感受到無比的輕鬆與自在;也正是這樣的“無為”,帶給我們如此舒暢與自在的感覺,不是嗎?
同樣地,當我們的心非常忙碌和緊張時,問題便油然而生,內外夾擊。在佛教中,這就被稱為“我執”。簡單來說,此時的心未處於它自然的狀態,而是被重重執念緊緊束縛住:“我要快樂!我要成功!我要…”我們一直如此不斷追尋,企圖獲取,恆常處在這種焦躁和不安之中,就這樣心把自己狠狠地綁住了。這樣的執著越強烈,我們的痛苦就越深重!相反地,當執著不是如此強烈時,我們面對的問題就少得多。我們的心得以安住於其自然的狀態,即所謂無造作的狀態。
我們可以說,佛法是各種對治這種執著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總集。而要解開心的束縛,首先需要拓寬我們的視野。佛法讓我們知道,比起當下眼前這彈丸之地,我們有更遠大更重要的未來——未來無數的生生世世。同時佛法也讓我們意識到,我們至今為止一直只在為眼前的俗世而擔憂忙碌,而這些實際上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。當這種想法日臻成熟,我們的執著就會日益減少,內心也自然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平和。而這就是佛法修行的第一階段——聲聞乘行者們的思維方式。
然而,這只是第一步,這種思維仍舊是有問題的。因為此時的我們還未放下“我”。我們仍然會擔心“我的”來生是否幸福快樂,因此更大程度地擴展自己的心胸,也變得亟不可待。於是我們開始訓練自己推己及人:“即使我獲得了來世的安樂,但是那些我愛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眾生呢?他們怎麼辦?”伴隨這樣的想法,我們逐漸把時時對自己的關心擴及至每一個眾生。如果我們對待每一件事時都是為別人在考慮,我們的心將會變得開放而充滿歡喜,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也因而有了更大的意義。當這種想法愈趨自然,我們對自己的執著就會愈漸減弱。執著越少,痛苦便越輕,這種方法曾被無數人實踐過,這即是大乘廣大的發心——菩提心。
摘自2016年10月9日英國噶舉桑耶林禪修閉關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