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修心」閉關一 | 如何修行?先學會聽聞佛法!
大家晚安。十一年前,我曾在台灣住了幾年,當時沒認識太多的人,另一個原因也是自己中文不夠好,所以即使想講說佛法,也沒有因緣,可以說浪費了幾年的時間。在十一年後的今天,我又來到了台灣,能夠跟大家結下法緣,我感到非常高興。雖然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會怎樣,但這樣的順緣跟因緣能夠圓滿是很難得的,所以一開始我要先謝謝主辦單位化育基金會。
找出你聞法的動機
今天是三天「修心」課程閉關的第一天。無論做任何佛法的講說、聽聞或思維,甚至是實修佛法,最重要的就是一開始的動機。
為什麼動機很重要呢?因為動機是我們希望達成的目的。所以,如果我們有一個好的、正確的動機,那麼整個過程的作為也都會是好的。因為接下來,你所有的動作都跟你的動機跟目的息息相關。反之,如果我們的動機跟目的是不好或者錯誤,就會導致之後的作為沒意義。所以一開始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。
談到動機,很自然會想起一開始發菩提心的那一段文字,也就是我們今天來這裡聽聞佛法、思維佛法的目的是什麼?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成就圓滿的佛果。這是一般都會說的發菩提心的一句話。
但以我個人來講,真正要做到是非常困難的。原因有很多,第一個原因是:我們其實並沒有發自內心真的相信「輪迴」這件事,或許你可能已經把佛號念得非常順了,但是心裡並不是真的相信有「輪迴」這種事。
拿六道來舉例。你真的相信有所謂的阿修羅嗎?真的發自內心相信有神、天道以及你看不到的地獄、餓鬼道嗎?或許六道中的畜生道你知道,你知道有動物,但是如果再進一步問:你真的認為有六道輪迴嗎?人往生可能會投生到畜生道,真的相信會落入這樣的輪迴嗎?你可能並不會真的相信。
真的相信輪迴嗎?
怎麼樣能夠證明我們真的相信輪迴,或真的相信眾生會在輪迴當中呢?其實如果我們真的相信輪迴,我們聽到地獄種種的恐怖形容後,行為舉止應該會非常的謹慎,對於要止惡行善這一點, 會非常努力去做,以免墮入地獄。但很多時候,我們並沒有這麼做,反而把重點放在眼前,也就是當下的事我們會很謹慎。比如生病了,會趕快就醫吃藥;或者這一陣子不順利,想盡方法求順利。所以從平常我們所做所為種種跡象證明,並沒有真的相信輪迴。所以如果問佛到底是什麼? 我們也不知道。佛的身、口、意的功德是什麼呢?說不出所以然來。由此可知,我們一開始都會念的:「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就圓滿佛果」這句話,它並不是真的發自你內心的祈願,因為你對眾生輪迴並不是真的相信。同樣,對什麼是佛也沒有真的了解。所以這樣的一個發願,有的時候只是隨口說說而已。
所以說實在的,我們常常說要有清淨的動機,要發廣大菩提心, 真的很難。對我們來講,有時候真的只是一段文字而已, 要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。那我們現在該怎麼辦?
先發願好好聽聞
所以當我們說要生起一個「清淨的動機」時,指的是什麼呢?可以說是發願要好好的聽聞以及思維。為什麼發願好好聽聞呢?因為課程中會告訴你:什麼是眾生,什麼是輪迴,也會講到什麼是成佛,以及佛是什麼。所以你發願要好好的學習,知道什麼是眾生,什麼是佛之後,接著盡力去實修,然後才能真正做到發菩提心。
這幾天的課程主題是「修心七要」。「修心」這個詞,源起於藏傳佛教裡的噶當派。廣義來說,所謂的修心法門,指的就是大乘、小乘的修持內容,可以說都是修心的教法。但是噶當派把這一個共同的名稱,變成一個特有的名詞。所以這裡談到修心的時候,指的是菩提心的修持。本來所有的法教都可以叫做修心,但在這裡變成一個特別的菩提心修持。
細說修心法門的傳承
噶當派的傳承創始者是誰呢?就是阿底峽尊者。阿底峽尊者為了學習修心教法,也就是菩提心的法門,依止並跟隨金洲大師13年。阿底峽尊者是印度人,他學習了金洲大師傳授的菩提心教法後前往西藏。
當時收了很多弟子,其中一位弟子叫做仲敦巴嘉瓦瓊內,後來成為一位大師,接著傳到恰喀瓦耶謝多傑大師,也就是我們手上這本《修心》的作者,但是嚴格來說,他是把很多修心的教法編撰起來成為現在的《修心七要》,所以並不是作者,而是一個編撰者。
恰喀瓦耶謝多傑大師是西元1101年出生,1175年往生圓寂,他當時依止了非常多的噶當派上師,其中一位就是《修心八頌》作者朗日塘巴大師。恰喀瓦大師學習《修心八頌》之後,對修心的教法非常有信心並感與趣,所以又依止了噶當派霞惹瓦大師,並跟隨他多年。相關的記載很多,有說他跟隨霞惹瓦學了六年修心,有的則說學了12年。不論是哪一種說法,都可以說他得到了很完整的修心口訣以及各種教法傳承,而且也真的去實修修心法門,所以之後編撰了《修心七要》,但其中並沒有解釋,也沒有長的註解。
那有針對《修心七要》內容做註解的著作嗎?有的,我們噶舉派的蔣貢仁波切有寫,但是他也沒有針對實修部分特別解釋。為什麼沒有很多註解解釋清楚呢?首先我們應該要了解修心法門是如何傳下來的,這很重要。
我們曾提及,一開始是阿底峽尊者跟隨金洲大師12年學習修心法門, 當時這個法是單傳。單傳的意思是指,金洲大師並沒有一下子把所有內容告訴阿底峽尊者,而是告訴他一個方法之後,阿底峽尊者照著去修。其實佛法是要改變你的心,所以重點就是「修」。當金洲大師看到阿底峽尊者真的有改變,就會再傳授他第二個方法,所以不會一下子就教授所有的方法,甚至也不會跟阿底峽尊者解釋偈文。
這種單傳教授的方法,阿底峽尊者也帶到了西藏,依此方式傳給仲敦巴大師,仲敦巴大師依著上師的教法傳承下來,一直到恰喀瓦耶謝多傑之前,都是這一種傳承方式:師祖一個帶一個的調你的心,這是非常殊勝、甚深的教法,所以它是不共的,不會公開廣傳講說。
但從恰喀瓦耶謝多傑大師之後,修心的法就變成廣傳,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們先從恰喀瓦耶謝多傑大師的名字講起。「恰喀瓦」的恰喀是一個地名,瓦是指那裡的人,也就是他是恰喀這個地方的一個人;耶謝多傑則是他出家的法名。
恰喀是什麼地方呢?這是墳場的地名。耶謝多傑大師一直在墳場中做修持。當時藏區的墳場有很多等死的痲瘋病人,恰喀瓦大師就在那裡教授他們修心。就這樣一個一個教,一個一個的帶,沒想到他們修得非常的好。這時候他就起了一個心:把修心教法編輯下來,就可以廣傳利益更多的人,這就是《修心七要》的由來。
教授修心,方法有兩種
藏傳佛教在講解《修心七要》的時候,基本上是兩種方式:一是「措謝」;二是「洛謝」。
措謝:是針對大眾的上課方法,比較著重文字上的解釋,逐字逐句的講解它的由來,甚至引經據典帶著大家做邏輯上的思維等等。這就是針對大眾上課的方式,是教授《修心七要》的第一種方法。
洛謝:是教授《修心七要》的第二種方法,比較像指導式的上課方法,比較著重實修和覺受。換句話說,如果弟子沒有修就沒有覺受,那就沒什麼好講,所以重點就在有那個覺受。這個時候的教學方法其實不侷限在文字上,因為老師可能會依弟子的狀況來指導,譬如A方法沒用,就換B方法,甚至換另一種教學方式或文字形容,但是講的都是修心的內容。
這次是以什麼方式來講說《修心七要》呢?就是第一種,一般大眾上課的教學方法。為什麼不是第二種呢?因為第二種是你真的要閉關,真的要生起強烈的出離心,花時間好好實修,有這樣的出離心,你才有時間讓老師帶領你實際修持。一般上課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教, 因為一般大眾來聽課,沒有真的想出離,如果這時候在覺受上去帶他,未來有可能不再相信這個法,因為他已經聽太多這類覺受的東西。所以「洛謝」,通常是針對有心閉關的法友的教學方式。
修持佛法前,先了解佛法
再總結說一下,這一段主要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什麼呢?修持佛法真的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容易,它不是你可以隨隨便便就達到的。
為什麼我會說修持佛法不簡單呢?就像一開始提到阿底峽尊者,他光修菩提心法就花了13年;另外,耶謝多傑大師也花了六年至12年時間,專修這一個法門。相信在座的人都不敢說我們的智慧、慈悲跟信心比兩位大師強,所以我們更要努力,應該要想想到底該怎麼做。這麼說是想讓大家知道,這樣一個教法並不是那麼容易的,像過去的祖師,例如阿底峽尊者,他們都花了這麼多年的時間才可能領悟或者有所體會。換句話說,不是這三天聽完之後,我們就可以知道怎麼修持,自己就可以在家修持,沒有任何問題。這有點像我花三天時間學習做一道菜,可能我都覺得做不好,更何況是這三天聽完「修心」就可以自己回家做實修。
恰喀瓦耶謝多傑大師在修持修心法門的時候,將修心分成七個部分,所以修心的法門有七個要點。首先第一個是前行,第一句話是「首先修前行」。
這裡首先要告訴我們的是,當你要進行聞、思、修的時候,一開始要怎麼做呢?就是要先修前行。這是按照文字上來解釋,我們會有這樣的理解,但我們根本還沒到達這一步!我們其實還只在小學階段,而這一步是在告訴我們:進入大學前的第一步該怎麼做。換句話說,我們還在「前行的前行」的階段,意思是我們首先要對佛法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。
對我們來講,其實我們還沒有到達前行這一步,而是還在「前行的前行」的階段,這時候得先對修心多一些的學習和認識。它有很多的方法,你可以透過各種經典來學習。但是光是《修心》這一部,我們可能都很難做到了,因為大家生活跟工作都忙,實在沒有辦法花很多時間去學習經論。
傻傻念佛就是修持?
但無論如何,一開始至少要改變一個觀念,如果觀念不改,其實是不可能進入佛法的修持。那麼這個觀念是什麼呢?要改變的是什麼呢?就是覺得只要讀經,傻傻地一直念阿彌陀佛或者嗡瑪尼貝美吽等咒語就夠了,這種認為一直念經、念咒就是修持的觀念要消除。
這就像佛陀告訴我們,你不了悟人無我、法無我,不消除人我跟法我的執著是無法成佛的,這是一個鐵的定律。如果一開始你沒有消除「念念經、念念佛就可以成佛」的觀念,是不可能進入佛法的修持。可能有些人聽了會不以為然,所以接著我要說個道理給大家聽。
首先要問大家一個問題。譬如佛陀的教法成為文字是什麼時候?在沒有文字之前,也就是經典還沒有出現之前,是如何修法的?難道就沒辦法修持了嗎?你說對啊,他們沒辦法修持,因為沒有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可以讀。這個回答本身就知道有問題。之所以問這個問題,是要幫助我們思維:到底什麼是修持?
舉例來說,我們看過去佛教的歷史,在經典流傳之前,出現多少證悟的阿羅漢?其實是非常的多,他們也沒有經典可讀。不舉那麼久遠的例子,光說大家現在手上拿的《修心七要》這本書的作者,在他之前有文字嗎? 修心教法是沒有的,上師就是單傳。其實我們可以看到,當文字越來越多、解釋越來越多時,修持反而越來越糟,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修持變成只是嘴上說說而已。所謂「我是佛教徒」,也是嘴上說說。換句話說,大家其實都沒有好好花時間去思維去學習,然後內化教法,所以無法成為真正心上的修持者。
2015年冬季號《善報》